中方表態(tài)背后的三點關鍵信息

本刊記者 周琦

5月7日清早,商務部發(fā)了條重要信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將在訪問瑞士期間,與美方牽頭人、財政部長貝森特舉行會談。

圖片

在美方濫施關稅的大背景下,這場即將進行的中美接觸,備受關注。商務部的通稿中,藏著三點關鍵信息。

一、這次是美方急著談。

商務部表示,中方是在“美方高層不斷就調整關稅措施放風,并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就關稅等問題與中方談起來”后,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yè)界和消費者呼吁的基礎上,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

句子很長,建議反復讀幾遍。意思很明確:不是中方急著談,是美國主動要求談,而且是“不斷放風”,還“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傳遞信息”。

一直關注中美經貿動向的網友肯定知道,前段時間,美國政府不斷開出關稅高價,層層加碼,然后又不斷變卦,對外還放風說“中美正在談”,結果遭中方矢口否認,自討沒趣。

圖片

從這次商務部的通稿來看,美方急的可不止三五天了。熟悉談判規(guī)則的都知道,誰主動要求談,誰就在氣勢上矮了半截。而且中方說了,“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yè)界和消費者呼吁”,意思是中方的決定有道義基礎。

二、會談的定性是“接觸”。

中方同意兩方牽頭人見面,用了一個微妙的表述:接觸。意思是這次中美在瑞士的會談,更多的是試探,是一個開始。對中國來說,也是評估美國是否真心想談判的一個機會。

但從7年前中美經貿摩擦的談判來看,一次會談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經貿談判必然是“持久戰(zhàn)”,需要反復談,尤其是碰到“老對手”,對方的套路已經見識過一次,中方不能排除美方在達成階段性成果后,又出爾反爾,推倒重來。

所以,中方謹慎用了“接觸”一詞,很是恰當。

這次通稿也表明了中方態(tài)度:任何可能的對話、會談中,如果美方不糾正錯誤的單邊關稅措施,則說明美方完全沒有誠意,且會進一步損害雙方互信。

要談可以,美方得拿出誠意,不然僅僅是“接觸”而已。

新華社/圖

新華社 發(fā)

三、“接觸”場合選得巧。

與之前中美雙方正式經貿談判不同,這次“接觸”不在中美兩國的任何一地,而是選在了瑞士。在瑞士這個中立國會談,可以讓雙方更易坦誠溝通,避免主場外交的輿論壓力。

時間點也有意思,是趁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副總理訪問瑞士期間,美方牽頭人、財政部長貝森特飛到瑞士,雙方制造的一場會談。

對中方來說,是“順道”,對美方來說,則是“專程”。這再一次證明了第一點,是美方急著談。

細想一下,中美在歐洲“接觸”,對中方也有利。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間頻繁互動。尤其是面對美方濫施關稅,歐洲的批評聲音很大,中歐在共同應對關稅問題上有著相近的立場和態(tài)度。

從外交部公布的何立峰副總理訪歐行程看,經貿話題是重點。把中美“接觸”放在歐洲,一方面可以傳遞中方“不會單獨向美方妥協(xié)”的信號,同時,也會放大歐洲聲音,對美方形成壓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