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冰 | 銀川、北京報道
八月的寧夏,陽光充足明媚,溫度涼爽宜人,與享受藍天涼風的普通游客不同,有一批客人來到這里發(fā)出的感嘆則是:真是建數據中心的好地方呀!綠電豐富,適宜散熱。
8月18日至19日,由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中國算力大會”在寧夏銀川舉行。
“算力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力,是全社會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基石。我們要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主攻方向,一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和深度融合應用,做強做優(yōu)做大算力產業(yè),為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在大會開幕式上表示。
金壯龍還透露了一組令人興奮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guī)模超過76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guī)模達到每秒1.97萬億億次浮點運算(197EFLOPS),位居全球第二,服務器、計算機、智能手機等計算類產品產量位列全球第一。
人類通過水利工程造就了農耕文明,電力的發(fā)明和使用又帶領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而未來的數字文明時代則離不開算力的推動。算力并不可見,但卻正在改變著我們身邊的一切。無論是千行百業(yè)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還是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算力已經無處不在。但它還并不能像水和電一樣便宜又方便,我們離“算力自由”還有多遠呢?
“2023中國算力大會”在寧夏銀川舉行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I攝
AI推動智能算力需求爆發(fā),全國超30個城市在建或籌建智算中心
算力,即計算能力,通俗地說就是計算機設備或數據中心處理數據信息并輸出結果的能力。計算機或者數據中心性能越強,提供的算力才能越強,當然軟硬件和運營成本也越高。比如,想要游戲速度更快,就需要購買配置更高的電腦;一個APP想要更多的用戶,就需要更大的算力作為支撐,否則就會卡頓甚至“崩了”。
實際上,算力基礎設施越強,數字經濟發(fā)展越好,GDP增長也越快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共識。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一項測算,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4元的GDP經濟增長。
因此,全球各國都在加快算力建設,通過有效激發(fā)數據要素創(chuàng)新活力,加快數字產業(yè)化和產業(yè)數字化進程,催生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以實現對經濟發(fā)展效能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此次大會上發(fā)布的《中國綜合算力指數(2023年)》白皮書顯示,我國算力總規(guī)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數據中心機架數量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還透露,能更好滿足AI時代需求的智能算力年增速達到了45%,比整體算力規(guī)模增長還要快15個百分點。在目前算力規(guī)模中,智能算力規(guī)模占比已經超過25.4%。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栗蔚在大會期間表示,AI大模型帶來了智能算力需求的急劇提升,全國已經超過30個城市正在建設或者計劃建設智算中心。
讓算力更智能、更綠色、更經濟、更安全
沒有風扇的服務器,不需要空調的服務器,泡在液體里的服務器,用純凈水就能降溫的服務器……在“2023中國算力大會”的展覽區(qū),記者看到了很多讓算力更智能、更綠色、更經濟、更安全的黑科技。
“傳統(tǒng)風冷服務器可能很快就見不到了。”聯想集團展區(qū)的技術顧問李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了一款溫水水冷服務器,其溫水水冷系統(tǒng)可將數據中心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電能利用效率)降低至1.1以下,實現80%以上的廢熱回收。
“這種先進的綠色技術聯想積累了超過10年,它可以幫助數據中心實現系統(tǒng)性能兩位數的提升,且能源成本縮減高達40%。目前該技術已在上海交大、吉利汽車等多場景落地應用。”李鑫說。
在浪潮信息展區(qū),記者看到最新發(fā)布的全液冷機柜。展區(qū)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該產品通過冷板及全自然冷液冷背門可實現100%液冷散熱,無需空調散熱,單機柜最高支持100kW功耗,“一柜頂十柜”。
“在全球綠色化轉型的大趨勢下,液冷技術已成為新型數據中心的重要選擇,浪潮信息也在2022年正式提出了‘All in 液冷’戰(zhàn)略,目前已完成500+項液冷專利、牽頭5項液冷核心標準、10余項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該工作人員說。
“智能算力場景正在持續(xù)推動算力需求的不斷升級,尤其是大模型帶來了智能算力需求的急劇提升。”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qū)方案服務業(yè)務群總經理戴煒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建設一個數據中心,實現更智能的性能、更綠色的能耗、更經濟的成本、更安全的運營,需要領先的技術框架和全程的陪伴服務,包括咨詢設計、集成建設、運維服務、持續(xù)優(yōu)化等。
隨著AI新時代的加速到來,尤其是大模型技術的崛起,千行百業(yè)智能化轉型持續(xù)加速,這也帶來巨量的算力需求。在前所未有的熱度中,也需要冷靜審慎的思考。
“AI大模型的火爆一下子激發(fā)了對智能算力的需求,但目前仍處在粗放式發(fā)展階段,很多人不計成本地去做計算,因為市場很熱、投資很多,沒有人去精打細算,但這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算力投入也是為了降本增效,大家最終還是要平衡成本和效率。”戴煒說。
戴煒透露,聯想在與客戶的合作中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客戶會提出混合計算的需求,來應對不同的業(yè)務場景需求。“目前混合架構模式在智算中心的建設中己經成為行業(yè)趨勢。”他說。
浪潮云海首席科學家張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當前算力產業(yè)的發(fā)展有三大趨勢:一是多元化,二是基建化,三是綠色化。
基于多元化需求,張東表示,“一云多芯”是一個解決方案,即在多元算力的情況下,讓多種算力融合、協(xié)同,并實現快速切換。
“AI的算力需求爆發(fā)以后,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使用算力的門檻高了不少,很多中小用戶用不起了?;ɑ褪峭ㄟ^多方合力,構建算力基礎設施,提供給全社會使用。”張東說。
另一大熱點則是如何在綠色低碳的大背景下,平衡好巨大的算力需求和傳統(tǒng)數據中心的高能耗現實。
“浪潮最近招了很多原來不是搞計算機的博士,比如說做機械制冷的,研究風扇葉片的,讓他們來研究如何給發(fā)熱量大又嬌貴的芯片降溫。我們希望把傳統(tǒng)行業(yè)中的綠色節(jié)能技術也用到IT產業(yè)中。”張東透露。
聯想溫水水冷服務器
浪潮信息智算中心產品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I攝
“東數西算”加速跑,但挑戰(zhàn)仍不小
2022年2月,國家發(fā)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fā)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qū)、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jié)點,并規(guī)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以此次“2023中國算力大會”的舉辦地寧夏為例,據介紹,到2025年,國家(中衛(wèi))數據中心集群內“東數西算”算力占比達70%以上。寧夏已經瞄準打造“中國西部算力之都”,明確要積極承接東部算力服務需求,打造數據交換更便捷、數據安全更可靠、建設運營更省心的“寧夏模式”。
但無論是數據還是算力,無論是從東到西還是從西到東,都并非易事。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就在大會期間表示,中國算力增長是全球最快的,但只有算力并不行,還需要算力網絡把算力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去。“要讓算力發(fā)揮它的最大效用和對GDP直接產生倍增作用,要解決兩個技術難題:一是全國大型算力中心需要超寬帶、超低時延的網絡直連;二是算力調度。”他說。
高文還強調,現在的算力主要有普通算力、智能算力、超算算力三類,它們的用戶類型不一樣,配送時也是完全不同的體系架構,目前只能做到分類輸送。“將來要把三種不同的算力進行混合調度輸送,這是巨大的挑戰(zhàn),要求全國大的算力中心和最主要的用戶之間架起超寬帶、超低延時的網絡直連,即算力信息高速公路。”他說。
這意味著,算力資源要想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提高利用率,并且能像電力一樣形成“全國一張網”,隨時可以跨域調配,安全穩(wěn)定、成本經濟、獲取便捷。
但現實是還需要很多的努力。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在大會期間透露:“中國算力總規(guī)模全球第二,但存在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甚至通用算力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幾。”因此,劉韻潔強調,不要一窩蜂去做算力,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具體需求和具體情況,去做設計和規(guī)劃。
一位頭部服務器廠商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去年2月“東數西算”工程的八大節(jié)點確定后,他們與各地都建立了聯系,但感受有很大不同。“據我們了解,東部的數據中心可以說是‘一票難求’,但西部則有不少數據中心存在空轉的問題。雖然西部的算力更綠色、更便宜,但上面并沒有足夠的應用。”他說。
該負責人表示:“我們能感到從國家主管部門到各地政府包括企業(yè)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把更多的應用帶到西部來?怎樣把西部的數據中心算力更加充分地用起來?比如,大模型的訓練放在西部,推理放在東部。但這些都需要從數據中心建設之初就做好規(guī)劃和設計,而不是先建好了再說。”
“一些西部地區(qū)對于數據中心到底怎么建、建完怎么用,并沒有清晰的規(guī)劃,甚至以房地產邏輯理解,蓋了再賣,這是不行的。另一大障礙則是人才,把數據和應用拉到西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相對于解決時延等技術問題,有沒有足夠的人才,才是企業(yè)遇到的最大難題。”該負責人說。
(本文刊發(fā)于《中國經濟周刊》2023年第16期)
2023年第16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